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做好人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吗?还是一连串“做好人没有好报”的事件营造出了错误的的******氛围?抑或问题出在我们自身?
所谓“做好人的成本高”,其实是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同之间的巨大落差,同时还有施恩不图报与希望别人认可的道德矛盾。在好与坏的对比中,“好”往往是个人行为,而“坏”往往可以联系到有关系、有背景、有势力的群体。所以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当个体的好对抗群体的坏时,去做一件成功概率不大的事情,就是傻。而一旦好事做成了,基于道德的约束,施恩图报被视为目的不纯,而不要报酬又不值。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做好人的成本过高,才首先选择趋利避害。对做好人的成本分析,就是在一个对好人没有制度保护的环境下,个人的趋利避害行为.
小时候我们被老师教育要学习雷锋,还经常因为扶老奶奶过马路被老师表扬,奖赏一朵小红花。其实,从那时候起,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便已经留下了做好事要换得赞扬的心理暗示。
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不会做好事。汶川地震时有没有去主动捐款?电视上看见那些跋山涉水的山区上学儿童有没有想过捐助?细想起来,其实我们没有那么冷漠。难道这些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就不是好人好事了?一定要见义勇为、舍生取义才行?
我们承认自己功利,但在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付出,或者我们觉得这样的成本值得付出的时候,我们也会选择做好事。因为,这里更有良心的收益,有自我认同的满足感。如果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去做,就很难原谅自己。谁能说这不是做好人呢?做这样的好人成本高吗?
面对当下环境,人们会踌躇,是因为把好人的标准定义得太高。无论“最美妈妈”还是“最美女教师”,当初的行为都是出于******反应,没有时间让她们思考利益得失。我们没有办法立刻改变社会的价值标准,也不可能不去迎合社会,但这些都无碍于我们做一些承担得起的好事。自我认同不断提高,对自身道德的要求也在提升,当遇到需见义勇为事件时,谁又知道身体不会做出******反应呢?
每个人的行为叠加起来,改变的正是这个社会的认同标准。与其抱怨社会环境差,不如起而行之。现实的功利不应该成为我们放纵自己的借口。
(本文来自意林杂志第15期“热词时文”)
2楼 邵锦qq137120270
******
1楼 Albin斌
坚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