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1 如何合理避税
https://www.hrloo.com/dk/71502
主题描述:高科技企业,30+人,技术人员,高薪税多,有人表示生活压力大,希望公司合理避税。
铺垫:
1. 避税,不是说一分税不交,而是少交。
2. 每个临界点与平衡点之间的区间,在业内,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盲区或者无效区间,表明在这些区间内,所得增加与税负增加不相匹配,税收调节功能的失效与盲目。这只是最基础的避税常识。盲区在年终奖表现更为突出。年终奖发放应尽量避开“盲区”,否则,会得不偿失,多发有可能不能多得,甚至还会遇到“要为多发的1元年终奖多缴纳百元、千元甚至万元的税“。 P.S.现实中这从公司角度来讲账务处理可能麻烦,其次财务部门可能也面临一定的风险(我说的临界点问题,到时候员工说你少发工资,你怎么说?),因此公司并没有动力来帮员工筹划税负。
3. 国家税法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分为11个税目:(1)工资、薪金所得。3%-45%;(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5%-35%;(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5%-35%;(4)劳务报酬所得,20%-40%;(5)稿酬所得,14%;(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20%;(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20%;(8)财产租赁所得,20%;(9)财产转让所得,20%;(10)偶然所得:包括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20%;(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20%。
4. 国家税法规定:(1)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4)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5)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5. 工资、薪金所得税的计算:速算扣除数105元(=1500*(10%-3%)+0)。 速算扣除数的作用: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link?url=IYkG9Nc6CRcAxMBIaMccm5Cv6-qMDPQlRBK0yIbHrjSAs0c5dnFsgGGgURU1vYp6UKkH21FM2C7B6boq8l7BBK
6.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方式:
①发放年终奖的当月工资高于3500元时,年终奖扣税方式为:年终奖*税率-速算扣除数,税率是按年终奖/12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
②当月工资低于3500元时,年终奖个人所得税=(年终奖-(3500-月工资))*税率-速算扣除数,税率是按年终奖-(3500-月工资)除以12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例:
假设A员工每月扣除工资社保后应税收入为6000元,年终奖为12000元,合计全年收入6000*12+12000=84000元。A员工全年所得税如下:
工资所得税:(6000-3500)*10%-105=145元
年终奖所得税:税率:12000/12=1000,应一级税率。即年终奖所得税=12000*3%=360元
A员工合计全年所得税=145*12+360=2100元。
假设B员工每月扣除工资社保后应税收入为5000元,年终奖为24000元,合计全年收入5000*12+24000,也是84000元。B员工全年所得税如下:
工资所得税:(5000-3500)*3%=15元
年终奖所得税:税率2400/12=2000,应二级税率。即年终奖所得税=24000*10%-105=2295元
B员工合计全年所得税=15*12+2295=2475元。
由此可见,同样的收入,不同的分配结构,最终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是不一样的。(以上只是举例,现实操作中还要考虑到各种其他因素)
7. 违反税收法律的行政处罚追诉期为5年。
8.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优惠的计算纳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策略:
1. 一个是需要全年考虑个税的筹划,如每月发多少,年终发多少,能够取得最小值,从而达到避开盲点的目的;
2. 另一个是临时抱佛脚,合理利用税法政策,如捐赠,从而达到避税目的。(税收筹划和避税还是要区分,前者是合法合理的,后者有点钻法律空子的感觉)
3. 建议公司对个人所得税避税反映比较强烈,邀请公司财务人员,以及又有想法和主意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们一起成为避税研小组,群策群力,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这个小组成员会将他们的理解口口相传给其他人。财务人员的加入非常重要,因为做帐课目设置科学性、流程怎么安排,财务人员既严谨又专业,可以有效保障避税合法性。
方法(hr角度):
1. 员工配置:安置“四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35%以上的民政福利企业,其经营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范围内(广告业除外)的业务,免缴营业税。举例:如在企业管理,员工配置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比例:在职工100人:1人安置一个残疾职工,可给企业节省6000元-8000元的残保金;安置下岗、退伍军人、应届大学生、劳改、劳教人员达30%以上可减免三年所得税及附加税。
2. 合理利用起征点和临界点 设计薪酬结构,(如:工资不超过临界点3500R,多出来的列入以下补贴)下列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或者不属于纳税人本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收入,不征税: 独生子女补贴; 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贴;托儿补助费;.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工资中其它收入部分,可以通过交通费、汽油费、电话费、宽带费、书报费等报销; 在餐饮费报销规定范围内,也可挪出一部分定额让大家报销用; 购买保险公司相关理财险种;
3. 多缴住房公积金 :每月所缴纳的住房公积金是从税前扣除的。而公积金管理办法表明,职工是可以缴纳补充公积金的。即职工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住房公积金来降低工资总额,从而减少应当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保险同理)五险一金不用计缴个税。因五险一金中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由企业承担,因此要求只扣其它三险一金。为了避税,有企业还增加其它保险。然而确实有员工参与了保险,方可以纳入扣减以实现不违法的避税。
4. 从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找突破口 :下表中关键的有收入额,免税收入额,允许扣除的税费,费用扣除标准,准予扣除的捐赠额;如公共福利支出等,具体的政策自己找。将稿酬费用之类的单独发放,而不是放到工资中。
5. 只供参考↓只可意味不可言传哦!
①公司里建两个账户发放工资,一个是公司账户发放,一个是个人账户发放。这为个人、企业都减轻税收,当然若税务局查的严,有补缴税收的风险。当然,查的可能性不大。
②与员工约定,一份工资分成两个人来发,这看似降低了个人所得税,有非在职人员在职公司的劳动关系风险。
③可协商,部分工资,员工以正式发票来填补,公司做账时按照费用支出。
财务角度:(看看就好)
①个人所得税法和国家税务总局文件规定:纳税人出租财产取得财产租赁收入,在计算征税时,除可依法减去规定费用和有关税、费外,还准予扣除能够提供有效、准确凭证,证明由纳税人负担的该出租财产实际开支的修缮费用。允许扣除的修缮费用,以每次800元为限,一次扣除不完的,准予在下一次继续扣除,直至扣完为止。看完这个政策,是不是恍然大悟,原来房屋装修也可以避税啊。②金融方面:如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对教育储蓄存款利息以及对股票转让所得免征或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个人在进行金融投资时,可以考虑这些免税的因素。
③提高坏帐准备的提取比率,坏帐准备金是要进管理费用的,这样就减少了当年的利润,就可以少交所得税。 ④可以尽量缩短折旧年限,这样折旧金额增加,利润减少,所得税少交。另外,采用的折旧方法不同,计提的折旧额相差很大,最终也会影响到所得税额。 ⑤索取发票:企业中的各项目合同,必须注明含税提供正式的税票,不要轻易放弃索取发票的权利。至于大家常谈的发票抵扣,增加人数等,财务是不建议使用的,税务风险太大,得不偿失。
注意:
1. 员工要提出避税,有些利弊,作为HR来说,也是要告知员工,由员工自己权衡选择好,并落于白纸黑字。首先征得员工本人同意,如不同意,公司就不要单方面操作。否则,到时候做了好事还被人记仇,HR中不少的。即便是最终真要考虑实施,我相信HR也要想好万全之策,至少也得把公司高层拉下水吧/最终实施不实施还是公司说了算,避税这种事,老板和高层捞不着好,你能指望他们支持?那这个就是汇报的本事了(方案、措施、风险、好处坏处等等)。
2. 既然是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资很高,却说生活压力大,动起一年下来为数不多的所得税的主意,我相信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方面HR要能够做好避税与否的利弊权衡和正面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从其他方面疏导解决,甚至员工可能对公司其他方面有异议,只是拿这个来发泄。作为HR来说,了解清楚状况,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否则,迟早被员工耍得团团转(别觉得你是HR为员工做事,员工就一定会对你感激涕零,真的……)
可以利用工作之余,个人资金规划和理财方面的课程,购买一些理财方面的书籍供员工阅读学习,甚至可以出面洽谈一些团购理财项目(谨慎考虑,小心为妙)。解决员工的生活压力问题,授人以渔调控好自己的资金收入。
3. 避税方式有多种,但大多不是合法手段,不是很值得推荐。即便是合法的,一方面金额不会太大,另一方面吃力不一定讨好,所以日常企业中并不多见。 即便是真要避税,虽说眼前是多拿钱了,但是长远来看,未尝没有风险。
4. 人力资源HR更多的是学会利用政策,将个人收益最大化,而不是如何去做有风险的事情,用侥幸的心理去规避。
5. 每一档税率发生变化时,个税额变化特别大,建议主要调整区间锁定在每一档位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