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有变量,也有不变量或者半变量。而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互联网与职业规划,到底是互相借势or排斥? 一、从职业规划产生的根源看,互联网时代更需要长期的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未迈入工业化以前,职业的种类较少,工作内涵也极为简单,通常的职业都是父母传授给子女,或由学徒直接向师傅学习,因此并不会产生择业的种种问题。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在职业种类稀缺的年代,职业规划敌不过“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之类的祖训。你未来是不是大夫,不取决于你想不想成为大夫,而在于你爷爷你父亲是不是大夫。正如我们常见的“百年老店”之类。 自产业革命之后,工业科技日渐发达,机器日新月异,而生产过程也日渐复杂,产品之种类及生产量也大量的增加。职业种类的丰富,增加了人们选择的难度,于是,职业规划应运而生。 互联网时代,职业种类更加繁多,选择的难度更大。这种前提下,无疑需要一个更长远、更系统的职业规划,来确保我们目标的实现。如果只是一个个短期规划,再随着环境来回变动,很可能变得面目全非,走到最后,浑浑噩噩,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这种规划看上去更像一种形式,没有任何价值! 二、你可能永远感受不到长远目标的重要性,这难道是否认的理由 互联网时代,或许有些人根本不在乎明天会怎样,对这样的人谈职业规划,无异于对牛弹琴。对牛弹琴,讽刺的不是牛,而是对牛弹琴的人。 对从来没有目标的人谈长期规划的重要性,像对吃素的人说肉有多么香一样,永远没有交集,只是两条平行线。 因此,我们讨论的前提是,至少你在做规划,只是想知道长期规划是否有必要。如果符合这个前提,可以继续往下看。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的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数据是最具说服力的,有无目标,目标是否坚定,决定着我们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得过且过,碌碌无为;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付诸行动。 再次回到互联网时代,你犹豫要不要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最本源的问题在于:你还不清楚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非常危险的事! 三、长远职业规划背后的意义 明晰职业规划,确定职业目标,意味着价值观和人生的定位!简单的说就是: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人生准备达成哪些目标。 卡耐基说:“我非常相信,这是获得心理平静的最大秘密之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而我也相信,只要我们能定出一种个人的标准来——就是和我们的生活比起来,什么样的事情才值得的标准,我们的忧虑有50%可以立刻消除。” 身边很多人没有信仰,没有价值观,做事全凭感觉,没任何规划,却自诩为“活在当下”。职业规划的价值不仅仅是定目标,更多的在于实现的过程,在于方向的不断修正。 职业规划的实现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我们调整心态,以乐观的心态拥抱压力;需要我们理性反思,自我反省;需要我们找到工作与家庭、专一与全面等多方面的平衡;需要我们做好时间管理,让工作不是救火,而是消防…… 如果只是一个个短期规划与目标的简单拼凑,我们的潜能根本无法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很多影视剧里,男主角把自己的理想定义为报仇,于是每天疯狂练武;如果他只是定义为学习好那些招式,是否还能取得逆袭,手刃仇人?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不是要翻过那几座山,而是要到达什么地方。 四、长远职业规划的几个关键词 谈到职业规划,我却不由自主地想到跳槽这个词,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但似乎又无法完全否定,跳槽对职业规划的影响。 如果你没有长远规划,跳槽似乎变得很简单:拿的薪水少了,享受的福利待遇差了,不开心了……都是跳槽的理由,至于跳了槽是否解决问题,很少有人直面思考。 职业规划的曲线,包括职业趋势,都应该是曲折向上的,偶尔会遇到低谷但大趋势总归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象脉冲波一样每每回到起点。从这个角度看,跳槽与长期规划之间的联系,显然比我们预想的更紧密。 突然想到近期比较热的一个词:工作经验。经验靠的是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验,人脉,口碑……如果常常更换行业,代表以前的积累付之东流,一切从头开始,如果换了两次行业,35岁的时候大概只有5年以下的积累,而一个没有换过行业的人至少有了10年的积累,谁会占优势? 很多时候,我们的未来并非可以清晰的遇见,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可能在遇到挫折时会选择另一条路。而有长远规划的人,他的韧性会更强,更容易熬过去,突破瓶颈。 如果职业规划是一场马拉松,起点领先并不意味着赢得一切,坚持到底才是根本。跑长跑的人都知道,只有一次次突破身体的极限,才能越跑越轻松,职业生涯又何尝不是如此。 查看原文>
赞同
收藏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