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几年前,HR还不是HR,是个刚结束两年全职生活的学妈。
几年前的那天,学妈根据考察好的路线尽早出发,一路飙车赶到新单位入职。飞奔进人事部的时候,墙上的分针刚过九点两小格。
“还好还好,看来明天得再早点送完孩子。”学妈吁了口气,向人事递资料办手续。
人事是位年轻姑娘,已婚不久,面容姣好,说话慢条斯理。她边解释着公司制度,边让学妈在各种文件表单上签字,期间偶尔闯进来几个员工问问工资探探消息什么的,都被她温柔一刀以一挡十。学妈不禁感叹,自己在职场混了十年多,还不及眼前这位小女子成熟老练。
手续办了很久,老板派秘书来催。人事拍了拍厚厚一叠文件,慢悠悠说:“你的信息已经输进系统,待会到门口服务台取工牌,以后上下班要打卡。今天上班就不用打了,但你迟到了两分钟,门卫有监控记录,按公司规定要扣50元。念在第一次就灵活处理、按下个班次下班就行。下个班次的上下班时间比这个班次晚一小时,这些制度刚才跟你也都讲过,到时别忘了。”
信息量太大,回家再消化,唯“要扣50元”如雷贯耳。重返职场第一天就如此下马威,学妈刚燃起的返岗热情被一瓢冷水灌顶。
“从家族主妇回到职场白领,总要有点代价的,适应适应就好。”学妈暗自安慰。昨天还是全职的自由烂漫,转眼撞进快销的服务行业,还真是“快刀斩乱麻”的节奏。
来不及多想,学妈被秘书带到老板那里,先参观环境、认识老员工,然后与秘书交接工作。
现任秘书马上要调离,学妈就成了新任秘书。交接事项繁琐而缜密,不愧是世界500强,管理严密流程系统工作极端标准化。让学妈感到熟悉的是跟之前的工作同样快节奏的外企作风,但同时让学妈感到窒息的是一种力不从心的跨行压力。
都说年轻的时候跳了槽才有资本,而到头来有资本才能跳槽。学妈已经奔四,细数“资本”如下:
1. 名牌大学毕业,修过英语专业
2. 合资企业做过体系管理,外资企业做过商务协调
3. 十年多做助理如一日,没有技术专长,没有管理经验
4. 全职在家两年,在用人单位眼里等于“闲置折旧两年”
十年磨一剑,学妈倒好,把自己磨平了,沦为打工族中“被消耗”的一群。即便如此,回想那段在外企打工的岁月,还会让人禁不住“提起当年勇”,然而,原地踏步就是倒退,何况还折旧了两年。放眼看,比你年轻比你单纯比你便宜比你好用的妹子一抓一把,哪容得下你现如今高不成低不就的娇气。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学妈“自降身价”地接受了这份跨行的工作,生怕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远失了几年前那种“跳槽大军、叱诧风云”的霸气。
回到现实,秘书说个不停,学妈偷瞄四周。办公室里,文件资料成堆,到处是划得五颜六色的记事贴,个人物品混杂其中,还有个啃了一半的馒头……看秘书行事雷厉风行,乱成这样想必忙到四脚朝天。再听,秘书桌上电话不断、偶尔还被老板叫去训话,然后是转电话、传老板话。偶尔,也进来过几拨陌生人,一拨是找老板抱怨工时的员工,一拨是找销售核帐的供应商,秘书各种协调安排。
若不是过了饭点,学妈的肚子又叫得很响,这种忙乱的状态估计会一直持续下去。秘书让学妈赶紧去食堂吃饭,她留下来把老板急用的英文邮件翻译完再说。
食堂在二楼,旁边有个更衣室,学妈吃完饭顺便去找自己的柜子。作为“管理人员”,学妈不用换工作服。然而,当看到员工在里面换衣服的刹那,学妈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
想当初学妈念大学,除了奖学金还勤工俭学,做过超市促销员,站在电梯口向路人推销果冻;做过市场调查员,骑着单车顶着烈日在休息天一条街一条街地寻访理发店收集数据;做过教材编辑,暑假独自留校在寝室窝到半夜三更为某出版社编写小学辅导教材;还在整个学期兼了两份家教上午下午地赶场。
紧接着是毕业找工作。
那时候还没流行网络求职,学妈只能到现场刷各种招聘会,学校举办的、人才市场组织的、某些高大上的单位在酒店包房进行的,有时候学妈甚至在赶场过程中路过某家单位直接进去自荐,有次还被当成传销给轰了出来。投档时热脸贴冷屁股是家常便饭,学妈慢慢也就学会看眼色投简历降低复印成本。身入虎穴的面试经历也不在少数,有次遇到个老板全程无语就盯着胸口死看,学妈恍然大悟后礼貌起身要回之前投递的简历然后主动把自己pass了。
没光环,没后台,没资历,没人脉,学妈就只能每天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处投简历。没时间吃饭,有时候等着红绿灯,学妈赶紧啃几口面包就几口水,对面的绿灯亮起的瞬间,看到自己随着人流涌动前行,学妈会有种莫名的自豪与伤感。
凭着名牌大学垃圾专业的背景,以及一等奖学金优秀毕业生英语等级职业证书等标签,学妈最后在某五星级酒店找了份差事,什么专业对口职业规划,统统不如薪水来得重要,更何况还解决户口问题。
入职的时候,酒店人事对学妈大学毕业做服务员的这种饥不择食的行为深表怀疑,再三要学妈保证三年之内不会随意跳槽,并暗示虽然目前无法安排文职岗位,但从基层做起照样升职机会无限。
当时学妈还不知道有个词叫“机会成本”,大意就是你作了这个选择、就失去了那个选择所带来的机会,那个损失就是“机会成本”。现在想起来,貌似学妈错过的机会还真不少,其中两家公司记忆深刻,一家是某IT公司的网站编辑岗位,面试中主管问学妈对网站内容有什么建议,学妈想起自己找工作不易,于是随口一说,提出“如果能有一个综合发布招聘信息的地方就好了,就不用再满大街找地方投简历了”,学妈并不知道后来找工作真的就成了上51上智联手指点点那么幸福的事;另一家是现在的华为,估计就算当时真进去了,也未必能熬到今天。
比起大学勤工俭学、毕业求职面试,酒店三班倒的辛苦毫不逊色。除了干活要手脚麻利,入戏速度也要快。所谓入戏,就是从象牙塔的角色切换到服务员的角色,从被捧着的角色切换到被踏着的角色。在体力透支之余,情绪却是被冻结的,在身体辛苦之余,心都来不及苦的。
那些日子,更衣室就是学妈的变形站。每天,学妈在这里脱去便装,换上制服,如同蜕下自己,换成别人。变形后的学妈在更衣室的蒸气缭绕中,从戴着一件文胸正往大腿上捋丝袜的同事边,一路挤出更衣柜间狭窄的通道,来到镜前,盘起长发,抹上口红,整理衣角,对自己微笑……
“又回到从前了么?”学妈的思绪象被针扎了一下,回到现实中来。更衣柜找到了,学妈握着钥匙在柜前伫立良久,终究没有勇气开启它。
重返职场的第一份工作,在入职半天后,便以离职收场。老板的无奈、秘书的沮丧、人事的诧异,在学妈跳上车关上门的那刻起,被封在了岁月里。纵然千刀万剐,也挡不住退缩的路。
逃离现场,学妈如释重负,但紧随而来的,是对现实的重新掂量。说到底,自己还是没找准定位,也不够放低姿态,仅凭一味乐观就从学校到职场、从职场到全职、再从全职返回职场,以为“是金子总会发光”,却忽略了“满城皆是黄金甲”的窘迫。
说起全职妈妈重返职场的窘迫,大多数人都轻视了自己的劣势,这时候就要审视自己是否具备以下条件:
1. 能力异常突出,有人脉可引见
2. 有知名企业就业经历,具备公司需要的资源
3. 在人生较早阶段全职,返岗时还有年龄优势
4. 自降身价,从事别人不愿从事的工作
5. 其它一切可以推销自己的亮点
关于第5点,比如说简历的撰写与排版。当你的求职渠道只有招聘网站没有熟人推荐的时候,简历这块敲门砖就至关重要。试想,怎样才能让HR在海量的简历中有眼睛一亮的感觉?怎样才能让HR在繁忙之余还有时间跟心思继续读你的简历?怎样让HR读到简历有种愿意跟你交流的冲动?希望以下经验能供大家参考:
首先,尝试着用“形式”来抓眼球:
1. 关于顺序:
A. 按“倒金字塔”的写作方式,先写最近一份工作,再慢慢往前写,久混职场的尽量把相邻类似的工作经历合并在一起,以免给人没有规划频繁跳槽的感觉
B. 每段工作经历之间用过渡句层层递进,比如“现在,如果你想了解我”、“接下来,如果你愿了解我更多”、“最后,如果您对我仍然有兴趣和耐心”,以便让人阅读起来有喘息与取舍的机会
2. 关于排版:
A. 联系方式单独列在右上角、方便查找,价值标签、实际成就、求职意向等个人信息可以单独做成扉页,全篇标题左对齐、段落整体往右靠、幅度约占页面宽度的2/3左右,“瘦身”后的排版不易给人文字压迫感
B. 每段工作经历之间的过渡句用特别强调的艺术字体,相应的时间段、公司名、职位用加大加粗的字体,具体的工作内容除了某些句子根据需要逐层采用“阴影/加粗/斜体/下划线”以外、尽量以罗列的方式并加上编号或符号,总之“错落有序”非常重要
3. 关于美化:
A. 字体推荐Arial,这样数字及字母比较好看
B. 职业写真、自媒体二维码等都是很好的点缀,给人更直观、更现代的感受
其次,再试着用“内容”留住眼球:
1. 价值标签:
A. 技术方面的标签比较好列,比如编程语言、会计资质、外语等级,优先罗列应聘岗位需要的价值、尽量注明掌握程度、一切“少而精”
B. 品德素养方面的“四字成语”不写也罢,比如“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不如用一小段“人生感悟”实实在在描述你对打工赚钱的看法
2. 实际成就:
A. 有BAT这种大公司经历的,直接写上P几M几就是职场勋章
B. 没有“勋章”的,不要敷衍了事写成“岗位描述”,比如“负责编写制度、搭建体系、人才招聘、员工关系、绩效考核、薪资核算、内部培训……”,有明确项目的写项目成果、没有明确项目的可以写优化过程,比如招聘工作可以写多长时间内招到多少人、员工关系工作可以写如何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人事流动管理等等,关键要有自己的干货和想法
3. 求职意向:
A. 职业方向不要太多,更不要风马牛不相及的方向胡乱列在一起,HR没时间欣赏你有多么全才,HR只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定位最对口的人
B. 求的岗位不要与你前一份工作大相径庭,但凡还有的选,HR是不会冒险放你这个外行进来学习锻炼的,就算HR相信你是可塑之才、公司也不见得有功夫培养,更何况很可能会被用人主管怀疑HR甄选人的“专业能力”
最后,晒出你全职时做过的功课:
1. 考证:
尤其要转行的话,证书更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上岗证等,就算单位只看能力不看本本、但至少证明你有计划有行动
2. 社交:
特别是专业社团性质的活动,比如HR岗位的话参加HR Club的线下免费课、结识HR圈子的讲师等,哪怕多逛逛HR网站、甚至到51JOB看看HR的岗位要求是什么,也会有收获,无论如何要避免给人闭塞不前的感觉
3. 写作:
坚持记笔记写心得是很好的习惯,多写有用的笔记有利于提高专业技能、多写有趣的心得有利于提高管理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所有条件准备完毕,接下来就是海投简历。凭之前的经验,至少投出二十份,才可能接到一个面试电话,至少面十家,才可能接到一个复试邀请。两三个月还没找到工作、或者没找到满意工作的,很正常;饥不择食地找了份工作、然后又频繁更换的,也很正常。
这个时候一定要从浮躁中挺过来,时刻不停地反问自己:
1. 我想做什么(或者说这个是不是我喜欢做的)
2. 我能做什么(或者说这个是不是我有能力做的)
3. 市场需要什么(或者说做这个能不能让我产生价值)
找准定位很重要,想不清楚也很正常,关键是要锲而不舍地思考、学习、调整、坚持,即要有大方向感(比如始终做专业对口的工作),也要能“功不唐捐”(比如从专业不对口的经历中提取始终能为你所用的经验)。年轻的时候可以心血来潮、纵身一跃,年纪大了就得放低姿态、冷静面对。
最后用一本书名来总结就是: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言归正传,话说学妈逃离重返职场的第一份工作之后,其实并没轻松几天,就又陷入“失业”的焦虑,甚至比之前过犹不及。幸好,学妈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从而走上了转型的道路,而找工作当中的面试经历,则又是另外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