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几次HR的线下活动,有的活动本人作为嘉宾分享一些HR的心得,有的活动仅仅在于个人兴趣。可是在活动中,我发现几个有意思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情景一、参加活动就是拍拍拍
参加活动,特别是周末,现在北京的气温持续在35度以上,顶着大太阳,到达现场后,小伙伴们都习惯坐在后排,好像上学时生怕老师提问一样。主讲人开始分享前,特别强调过PPT会在结束后分享给大家,可就是抑制不住大家拍照的热情。
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就算拍下了PPT再翻看的可能性也很低。换句话讲:一次课程结束,所有的内容都还给了老师,却浪费了自己一下午的时间。
情景二、看到主讲人自动绕行
课程讲到一半,主办方安排中场休息时间。各个公司展台前挤满了小伙伴,有的扫码送礼物、有的关注返红包,再看茶点桌前更了里三层外三层。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唯一无人搭理的主讲人,偶然有一两名“勇敢”的同学走近,也只是询问能否添加主讲人的微信。
据说大家参加活动都是自愿,那么参加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
情景三、分组讨论就散场
精彩的分享结束后,一般主办方会留下10-30分钟的提问时间,有时会根据主讲人分享的主题提出讨论问题,有的则直接向主讲人提问。往往到了这个时间,小伙伴们便开始三三两两的退场,一场活动听下来,没有笔记、没有疑问,收获仅仅是“我曾经来过”。
以上三个情景,直接反应出小伙伴们的一种心理-----对于结果的漠不关心。参加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什么,结交同行、结识大咖、了解行业新知、针对自己的疑惑求解。无论哪一个目的,都无法用以上三种情景解释。延伸至职场,很有可能出现“伪工作者”。
职场情景一:老板安排的工作,我做了。再问其他,我也不知道。
职场情景二:老板太严苛了,我尽量离他远点,最好把我的座位换到角落里,找不到我才好。
职场情景三:下班时间到了,加班?你不要太搞笑嘛,我还有约会,今天的事情先到这里,明天上班再说吧。
人在职场,大家都希望提升,而且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十分珍惜提升的机会。可是不得不讲,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谓的“伪工作者”相信大家看完职场的三个情景,就已经明白。给多少钱干多少钱的事,什么公司战略、企业目标统统与我无关。如果你也是或曾经是其中一员,请清醒一下吧。
有的小伙伴在微信上问我,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快进步,能否直接给ta更直接的办法。我只能无奈地回答“没有。”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的成绩、知识、经验都是一步步靠着自己的摸索积累起来。虽说现在的工具、方法远优于我们入职时,但基础的工作还是靠自己努力学习、熟能生巧习得的。即使大家眼中的大牛们,也时常被加班所困扰,这就是现实。
如果想提升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个人建议如下:
一、多读经典好书。记得大学毕业时,特别与管理学老师争辩过“管理学无用”论,现在工作中不得不讲,人力资源的知识体系就是管理学的一个缩影。如果没有大学时打下的基础,管理学的不足会对专业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系统学习。学习知识,并非只是掌握一个观点,像考试一下答对即可。人力资源本是门综合学科,处理现实问题时也往往不会只谈单一模块不言其他。同时,对于某一类知识,要从宽度和深度两方面入手,比如取得人力资源一级证书,掌握人力资源的知识,其中的模块内容是否有其他更深层的内涵,其他经典理论如何相互联系与印证等,抽丝剥茧才能提升学习的效度。
三、多提问题。提问的基础在于“你知道什么”,如果脑子里无积累自然是无法提出问题的,这就返回到了第二步中。如果你积累的知识与新学的知识有差异,那这就是问题所在。或许无对错之分,但观点立场总会有不同的背景和前提,挖掘出这些内容后,你对知识的掌握就更加深一步。
总结:
不要觉得让自己“忙”起来你的时间就没有浪费掉,真正有价值的时间在于花出的一分钟,可能有一分钟的收获。在职场上,方向清晰时,多付出一分努力,可能会收获五分的回报,你的提升不止源于你的幸运,更源于你坚持有价值的积累。
我是Miss一点儿,每天伴你进步一点儿。欢迎订阅我,在主页关注我的微信,分享职场喜乐
插播广告一条:
小广告2:三茅各位(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小伙伴注意啦,三茅专栏作家牛人第三场HR同行线下见面交流会即将启动:2017年底牛人评选最有才和最幽默获奖者(大帝、红尘醉弥勒)携手举贤网副总裁、天津卫视职场类节目《非你莫属》常驻嘉宾、三茅专栏作家刘佳,于8月26日(周日)在北京组织HR同行线下见面交流会,或还有神秘女嘉宾从天而降哈!有兴趣可以点击查看三茅官方活动贴《三茅网专栏作家牛人第三场线下粉丝见面会 暨北京地区HR同行见面会》(鼠标点击查看)废话不多说,先来看上海、武汉前两场见面会的现场合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