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时,深圳某园长在开学典礼上跳钢管舞的新闻上了百度热搜,有家长发朋友圈吐槽称“园长老师这样的品味,情商,哪敢放心让他们教,我要退学”。事后,经查舞者为外聘专业舞蹈老师,但教育局的处理意见为立即解除该园长职务。而作为事件的主要受害者,园长自感很无辜,她表示,钢管舞就是一种运动,“满大街都是穿比基尼的,为什么钢管舞能上世界锦标赛,可以作为运动舞蹈,我就不能向孩子们介绍这种舞蹈?”
或许,园长的话也有几分信度,如果单纯作为一项运动进行推广,也属无公害。但恰恰是这种运动的起源,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加拿大的脱衣舞吧开始流传,而那个时期正是国内对外交往开启之时,这样的印象已牢牢把一项运动定义为一种情色活动。
由此来看,幼儿园表演这样的节目似乎有悖于教育有初衷,也有网友评论讲由于错误地定义了表演对象,而导致“一出好戏”以观众的唏嘘收场。延伸至职场,往往对于对象定义的模糊,也会产生反向的作用。
情景一:因某事给领导打电话
一般情况下,下属预约领导时间是往往会提前沟通时间、提前预约。可预约时间临近,领导却迟迟未到,这可急坏了下属。不得已一个接一个地电话催促领导。对于如此负责的下属,领导应该欣慰,但也不得不讲工作方法有误。对于领导的时间规划,可能10个下属会有10件事情同时汇报给领导。他会根据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如果未对你的计划进行时间调整,那必然已做出安排。作为一个责任心很强的领导,如果确实因特殊情况耽误,时间也不会太久,或者会提前与你取得联系,临时调整计划。
作为下属正确的作法是:预定好时间后,提前三小时,与领导再次确认时间,达到提醒与确认双重目的。而对于时间的延误,最好的办法就是协调约见者,求得理解。如果时间拖延超过15分钟,则再次与领导信息确认是否变更时间,不要造成约见者的不满。切忌电话的狂轰乱炸,有可能给领导留下做事过于急躁的印象。
情景二:公司会议上随意玩笑
有些初入职场的小白,由于平时与同事相处较好,开朗外向的性格深得同事与领导的喜爱。可是讲话不分时间与场合,会给自己的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比如:当召开小型的公司会议时,抛出与同事休息时讨论的某些“梗”,让某位同事瞬间“黑化”;或借于同事群、时事热点等内容引起大家的关注,讲出与会议讨论点无关的信息令同事反感,近而产生过于浮躁的印象。对于这样的“大嘴巴”同事们恐避而不及,想想他的职场之路得多崎岖。
对于小白参加会议的正确做法:
1、确定会议的形式。头脑风暴型的会议为了集思广益可以畅所欲言,问题讨论型的会议为了解决问题更看中结果与方案的实际操作,日常例会为了通报近期工作安排或总结更看中方法与结果的复盘与进一步推广。不同的会议目标,必然有不一样的会议节奏。
2、学会聆听。参加会议不仅为了发言、争第一,还在于学习与思想的碰撞。听清对方的目的和方法后,再发表言论,既尊重对方也能让自己收集到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3、打消第一念头。会议上发言,各类职位的同事列席,工作经历、生活阅历等各有不同,凡是你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多数情况是经过实践证明过的常识,想必大家也都了解,这样的idea没有参考价值。
情景三:跨部门沟通直呼其名
虽说现在的企业,大多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思路,为了改变传统的等级观念,企业会采用英文(百度)、花名(阿里)来称呼对方。但大多数公司管理者并非有这样的背景或情结,所以会变成东施效颦。特别当员工向跨部门管理者发送邮件时,直呼其名略显不妥。毕竟从小我们接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告诉我们尊重对方才能得到对方的尊重。
跨部门沟通时,特别是邮件或电话沟通等非面对面沟通时的正确做法:
1、以姓氏加职位,比如张总、王总,对于某些特别的姓氏,也可使用名字的最近一字加职位,比如对方叫付强,本来是部门负责人,有可能变为副职,所以不如直接称呼强总;
2、以姓氏加尊称,比如王姐、张姐、李哥,特别对于对方给予过你一定的帮助后,这个称谓会瞬间拉近相互的距离。而如果初次沟通,一定要先问清对方性别,及其他同事如何称呼,不要被人当成笑柄。
通过幼儿园园长一已之愿强行推广钢管舞被免职的事件,延伸至对象定义不清晰而导致的职场沟通场景、对象、言语等各个方面,给职场人以警醒。新加入一家公司,个人之前的经验再好,不能与企业文化、背景、团队习惯相结合,盲目激进,有可能带来的就是职场的“自我牺牲”。
我是Miss一点儿,每天伴你进步一点儿。欢迎点击头像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