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从其创立之初就引来无数关注,创始人的经历、团队的背景、产品的的用户化,在高涨的国外手机浪潮冲击中争得一席CHINA席位。如果论品质,或许小米远不如华为,但“为发烧友而生”却紧紧抓住眼球,一次又一次的刷新着记录。直到2016年,小米处于低谷期,从前一年的国内出货量第一滑落至第五。雷军在小米年会表示2016年将继续坚持“去KPI”战略。原因在于:“KPI是传统工业时代管理上的创新与成就,工业时代改善KPI可以改善效率,但在互联网时代,KPI已经不适用了,因为KPI会让员工迷失自我。”(转载自网络)
业务低迷,企业如果还针对员工某些特定的指标去考核,很有可能演变为只为指标、忽略目标的工作习惯,这与小米的风格完全不匹配。公司虽起步于智能手机,但运营模式是全新的,前途是未知的,只有在过程中不断发现、调整。所以,此时从公司发展战略讲,单纯的KPI无法达成过程管理这一目标。
另外,出货量低迷是否应该以此为KPI进行考核呢,也不是。因为出货是从硬件设备厂商为出发点,而小米在上市时曾强调自己的“非硬件化”,其估值与成本也采用与APPLE公司相似的做法,这是定位上的本质区别,也是对未知市场采取有效反馈的运行机制。
时间来到2019年,小米公司的员工数量已由过去的几千人成长为2W多人的大公司,如果再将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设置,群策群力的反面有可能就是议而不决,也正是大公司存在的“病根儿”。与其等待公司病重,不如在发展中进行改革,建立层级分明的组织模式,依据不同岗位设置KPI考核,可解决人浮于事的管理通病,也可从员工职业发展中找到明晰的市场定位。
而在2016年提出的KPI可能使员工迷失自我的情况,经过3年的时间改变了吗?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正是企业挖掘人才的关键时期,历史上讲“乱世造英雄”值得参考。当企业核心人才已进入公司团队后,制度、政策、规矩在公司发展稳定后彰显出价值。稳定发展中的企业员工,首要工作体现在岗位工作达成结果,进而才会延伸至公司管理或其他部门。同样环境下,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运用在本职岗位,一步步打造大企业中的“工匠”,这时,KPI就是其岗位价值的良好体现。
最后,一个个人的小想法:互联网公司层级管理采用KPI后,可适当降低基础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而在当期经济背景下缩紧员工数量。
【一点儿总结】
无论企业采用何种组织管理模式与激励手段,最终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在企业发展与业绩目标的达成。不同时期灵活调整企业结构,与时俱进,而不是守着一成不变的方法,躺在功劳上“晒太阳”,这样的思路值得学习,这样的管理者值得跟随。
我是Miss一点儿,每天伴你进步一点儿!欢迎订阅或打开头像加微信,分享职场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