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彦宏上央视的《遇见大咖》节目时,有这么一段: 在员工座谈上,李彦宏说:
“重复的去做一些事情为了显示自己的技术能力,这也是我非常痛恨的一件事情。
今年的最高奖有一个项目所有的关都过了,最后被我毙掉的,就是因为我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团队做了类似的事情,而且那个团队先做的。对吧?
你技术含量再高,最后对业务产生了再大的需求,但是你做了重复的工作,我就要把它kill掉(毙掉),我希望把这个message(信息)能够层层地传递下去,大家不要去干这种事。”
听到李彦宏这样讲,我马上想起腾讯来。 腾讯的做法与李彦宏正好相反,其采取的是“赛马机制”。往往一个项目,会有好几个团队都在做,最后看谁做得最好,就得到最大的奖励。 例如,张小龙在做微信时,就有三个团队都在开发同类产品。最后是张小龙团队抢先做出来。做游戏时,也有其他团队做过,最后是任宇昕团队最成功。 张小龙和任宇昕,都是在和别的团队做重复的工作,在百度是要挨批评的。但是在腾讯,他们都受到了重用,位列腾讯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工资最高的少数几个人之中。 腾讯从来不会说这样造成了浪费。马化腾认为,这种浪费是必要的。 在《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这篇文章中,马化腾提出:
要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
……在面对创新的问题上,要允许适度的浪费。怎么理解?就是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认为这个项目是你在战略上必须做的。
去年以来,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实在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都在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讯软件,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
你能说这是资源的浪费吗?我认为不是,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即使最后有的团队在竞争中失败,但它依然是激发成功者灵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为“内部试错”。并非所有的系统冗余都是浪费,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现实性。
从这点来看,腾讯的用人气度,比百度要大得多。 宽容内部竞争、宽容浪费,可以在公司营造宽松的氛围,是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家认识不到这一点,导致高管们缩手缩脚,动辄得咎,最后要么混日子拉倒,要么赶紧走人。 这也是为什么人才在百度都留不住,但是在腾讯却比较稳定的原因。
2
不过,腾讯的气度,主要是针对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成功者,那些在竞争中失败的人,后来怎样了呢? 我特地去查了在腾讯做微信和游戏失败的人的信息,发现挺令人寒心的。 张小龙做微信时的主要对手是刘成敏。 刘成敏之前在华为工作,因为业绩出色,被腾讯挖过来,曾经因为SP业务的拓展,为腾讯立过大功。 在张小龙开发微信时,内部竞争者是手机QQ团队和Q信团队,都属于刘成敏主管。但后来成功的却是张小龙,刘成敏成为失败的那匹马。 此后,刘成敏的日子就很不好过。由于公司资源大力投向微信,刘成敏负责的部门渐渐式微,在关于腾讯移动互联网架构和布局上已渐失话语权。 两年以后,刘成敏黯然离职。 而在游戏领域,现在我们只知道在腾讯如日中天的任宇昕是大功臣。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任宇昕不是腾讯最早做游戏的人。 在腾讯最早挑起游戏大梁的人叫王远。他当年曾被称为腾讯“第一韩国通”,在开发QQ秀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2003年,王远被派到上海组建游戏运营事业部,可是半年以后,王远大力引进的韩国网游《凯旋》成为一个半死不活的鸡肋产品。整个游戏部门被马化腾直接清洗。 此后,王远虽然还短暂负责了腾讯战略发展规划部,但是很快也不得志,离职走人了。 微博科技自媒体大V @阑夕 评价说:
“所以尽管腾讯「内部赛马」的竞争机制常常为人称道,但是其实对于没有跑赢的马而言,整个团队在公司里再无信任可言,只要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哪怕只有一次——就会背负来自「不堪重任」的成见。”
3
而阿里对待“败将”的态度就截然不同。 最著名的例子是陈航。 当初阿里想做社交,陈航被任命为负责人,牵头开发“来往”。 尽管阿里对“来往”投入重金、寄予厚望,甚至马云还老着脸皮四处推销,强制内部员工都必须用来往,还要求每人至少发展100个外部用户,但来往还是做失败了。 陈航打的这一仗,被认为“一败涂地,堪称阿里历史上最丢脸的一场战役”(@阑夕 语)。在网上搜“陈航”,还可以发现他的头衔是“阿里最著名失败者”、“臭名昭著的loser”。 如果是在腾讯,陈航可能就别想翻身了。还好他在阿里。 “来往”失败后,陈航又提出要做企业即时通信工具。尽管很多人都不看好,但是马云给了他极大的信任,甚至还把阿里创业圣地——湖畔花园那套房子让给他闭关修炼。 陈航带着7个人,发誓“不成功便成仁”,住进了湖畔花园。由于他们的疯狂工作,陈航又荣获了“疯子”的称号,湖畔花园圣地,也被改名为“疯人院”。 后来,这群疯子终于做出了他们的新产品,名叫:“钉钉”。 现在,“钉钉”已经有700万家企业用户,是中国最大的企业移动办公平台。 阿里的用人气度不仅仅体现在对“败将”宽容,还体现在马云敢于信任高管,并且敢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给与高管最大的支持。 当年王坚从微软研究院跳槽到阿里,说要做云计算,没有人相信他能成功。因为他学的是心理学,根本就不会写代码。 据阿里首席风险官刘振飞透露,有一次总裁会上,一个高管直接开怼:“马总,你不要听王坚瞎扯,他就是个骗子。” 但是马云不为所动,他相信王坚。
马云对王坚承诺,这件事一定要做,一年投10个亿,坚持10年也要做成这件事。 好一个风清扬(马云的花名),何等气度! 王坚也不负马云的期望,终于做出了阿里云。 现在,阿里云已经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云服务公司。王坚也被称为“阿里云之父”。 在企业里面,没有人做事是一定会成功的,失败是常有之事,对于高管来说尤其如此。 而且,高管做事失败,往往会导致公司损失惨重,所以,领导人宽容失败,尤其是宽容高管失败,需要有很大的气度。 但是,如果不能容忍失败,就会导致高管畏首畏尾,不敢挑战风险。 据@阑夕 说:
“有的时候和腾讯的员工聊到这些,就相对能够理解为什么这家公司会有担忧渐成「养老院」的焦虑,因为整个环境太追求稳妥了,前面一个张小龙跟神一样摆在那里,与其孤注一掷的找上级推立项,不如划划水把KPI完成,确保年终奖不缩水。”
这种情形对一个大公司来说,其实是很可怕的。它会使人丧失激情,凡事只想明哲保身,失去奋斗的动力。
4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用人上,李彦宏注重的是各尽其才、避免浪费;马化腾注重的是你追我赶,优胜劣汰;马云注重的是宽容失败,大胆闯荡。 老板的气度,决定了公司的文化和管理风格。
我们不能说哪种更好,哪种不好。企业成功和失败都是多种因素的合力造成的。气度小的百度未必会发展得更差,气度大的阿里也未必会比腾讯更成功。 但是,就个人而言,我还是更喜欢阿里一点。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