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HR如何过中秋的话题,像搜索引擎一样开始回忆自己度过的每一个中秋。有在自家庭院,月光下全家人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场景;有在异地求学,欲买桂花同载酒,少年意气的场景;也有在住处,三两小菜,几口小酒,不见月亮过中秋,悠闲自在的场景。印象最深的中秋节,是七年前,作为支教志愿者在一个小山村度过的,那十来天是身体最疲乏,精神最饱满的时候。
去之前,做了非常充足的心理建设,假想了各种各样恶劣的情境。实际环境比预想的要好很多,但也有着很多困难,比如学校建在半山腰,每天要从山下抬水上山,晚上铺一层塑料布睡在地上,要在学校讲课还要下地干农活,身体力行实践支农支教。
那年的中秋恰好和国庆重合,于是支教志愿者联合村委会办了一场中秋国庆双节晚会。晚会没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灿烂景象,也没有电视中的村民围着篝火跳舞,周围满是白酒、食物。晚会节目是当天下午临时凑的,更没有彩排,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过场面很热闹,村民们热情都很高,有村民大姐自编的舞蹈、小孩子们的大合唱、跳竹竿、志愿者带来的节目。怎么结尾的倒记不清了,只记得一位大姐告诉我,以前每天就是喂牛、割草、种地,就觉得生活很枯燥,很没意思,现在每天晚上跳跳广场舞,就觉得日子丰富起来了,也有盼头了。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小孩子从出生一睁眼,仿佛就能看透一辈子。村子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她们的日子枯燥、重复,像极了大部分公司里的职能性员工,在公司里会有公司文化、会有员工EAP,在大山里,谁来做这些呢?
支教的时间不算长,我们简单分了小学5年级以下和初中以上两个班级。我选择了低年级班,因为我觉得在小孩子的心里更容易种下种子。除了课程内容辅导,我用了很多的时间去告诉那些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要不卑不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我从来来不去引导那些孩子,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也不去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引导一个人建立良好的品格,要比引导一个人去闯世界实用得多。现在有不少人,本着同情心去支教,告诉那些小学生、初中生外面的科技多发达、生活多精彩,外面有大好河山,支教期结束,志愿者拍拍屁股走了,志愿者讲的东西可都留在那些孩子心里了。在初中毕业升学率不到5%的地方,那些孩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去大城市闯一闯,没有学历,没有资本,他们能去哪里呢,理发店、网吧或者酒吧,再往后呢,不敢想。
七年了,大学毕业后,再次辗转半个中国,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工作。支教结束离开时承诺过要再回去的,也食言了。偶然间看到了三茅的这个话题,心又回去了那个村庄,回到了每天晚上坐在半山腰思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