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层次?所谓层次,其实是区分人群的一种方式,层次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认知的背后,是能力,但很多时候,能力的背后,是态度。层次高的人,从不说这3句话:80%的能力问题,都是态度问题。
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一样的,不同的人可能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最终得到的也就是各不相同。
职场中,很多人能力差别并不大,但做的事呈现出来的结果,却经常天壤之别,起码是远大于能力的差别。所以,很多事情做不好,到底是因为能力不够,还是一开始的态度就决定了你能否做好?很多时候都是后者。
两个人本来差不多,但面对工作的态度不同,它对人的指引就不同,最终的结果肯定也不同,最后,结果好的人被成为能力强,结果差的人算作能力差,如果循环往复,人和人的差距被逐渐拉大,人也就分出了层次。
所以,80%的能力问题,其实都是态度问题。观其行,察其言,态度够不够,很多时候,一张口就看出来了,层次高的人,从不说下面这3句话。
01
太麻烦
在工作中,领导给你派的任务,有让你觉得特别麻烦的事情吗? 我有过。
刚入职场那会,公司要做一个官方网站,预计2个月以后上线,让我来负责这件事情。 起初,领导建议我做个项目进度表,后期按照进度表去推进网站的制作。 我虽然嘴上答应了,但是心里一直觉得太麻烦了,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交给乙方去做就可以了,没必要做什么进度表。 网站刚开始做的时候,我每天都会去盯一下进度,后来忙其他事情就没顾上查看。
两个月以后,我才发现网站还是个烂摊子,按时上线是不可能了,领导当时很生气。 我赶紧放下手里的其他工作,着急忙慌地找乙方公司催进度,整整1个礼拜加班加点才让网站正常上线。 本来是一个可以轻松完成的小项目,因为我嫌麻烦,不仅耽误了网站的上线,还让领导开始质疑我的项目管理能力,想想就后悔。 怕麻烦,不仅没有让自己省事,还让事情变得更加麻烦,太不值当了。
怕麻烦,很多时候还会让你错过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 我们公司一直都要求员工写日志,但大多数人都觉得太麻烦了。 有的同事每天的日志都复制前一天的,有的同事每天只写两三行完事,还有的同事每到考核的时候才集中补一次。 跟我一起进公司的同事王磊,每天都会提交自己的日志,他的日志跟我们不太一样。
他把工作分成了日常工作、项目工作和临时工作,每项工作都会记录进度、交付结果、检查是否有疏漏以及后续安排等;
总结每天的收获、失误和可以分享的心得;
要求自己每天都查看一下竞品的变化,学习他们的长处;
规划自己第二天的工作内容;
……
这么详细的日志,让王磊在我们的同事圈里看起来就像个“怪物”,一些同事背地里都觉得他就是太闲了。 没想到,后来领导把很多核心业务都放心的交给了他去做,1年后他薪资翻倍,还成了我们项目的负责人。而项目组里很多老人比他早进公司一两年,薪资和职位基本没什么变化。
为什么王磊会升职加薪?
因为在老板的眼里:凡事有交代就等于靠谱,每天研究竞品说明他学习能力很强,经常检查做工作是否有疏漏是有责任心的体现。
这样的好员工,有眼光的老板都不会放过的。
机会最喜欢乔装成“麻烦”,才让你看不到,抓不着。 有的人态度积极,从来不怕麻烦,他们一路披荆斩棘,解决各种麻烦,也就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而有的人,看到麻烦就想躲,每天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觉得大功告成了,丝毫觉察不到机会正在悄悄溜走。
02
不可能
乔布斯带领团队研发第一代Macbook时,电脑页面还只能用键盘上下左右调整光标箭头,无法像现在的鼠标这样任意滑动。 乔布斯想要一个可以操纵光标向任意方向移动的鼠标,一个工程师告诉他:“这样的鼠标是不可能批量生产的。” 第二天,乔布斯解雇了这位工程师。
接任的工程师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能做出那种鼠标。” 乔布斯最讨厌别人跟他说“不可能”,因为在他内心深处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世界上的规则都不适用于他。 乔布斯团队的黛比·科尔曼也说过:“你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你并没有意识到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所以,人生不设限,成功才没有边界。 遇事态度不同,层次不同,有的人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困难,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最终就一定做不成。而有的人遇到再棘手的难题,第一反应都是“我必须且一定能找到办法解决问题,渡过难关!”。
阿里巴巴曾在非典期间曾遭遇过一次生存危机。 2003年,阿里巴巴118号员工宋小姐,被确认为非典疑似患者,被连夜送到市医院隔离治疗。 紧接着,阿里的所有高管都被通知“明天别急着上班了”,还被有关部门隔离在了家里。 随后,阿里巴巴办公区的也被要求完全封锁,400多名领导和员工都要隔离在家办公。 非典威胁随时存在,员工感染,无法在办公室。这对一个成立不过4年,刚刚才实现“赚一元钱”的互联网公司,这意味着什么? 很多外界的人都觉得,阿里即使不死也会元气大伤,公司能在隔离期间正常运行是不可能的。 但阿里巴巴很快出台了非典应急预案,马云戴着大口罩向大家宣布:“全员进入SOHO(在家办公状态)”。
阿里的人员并有放弃,纷纷带着电话机、传真机、电脑回到自己家中。短短两个小时以内,工程部的技术人员就为员工家里的电脑设置好了工作所需的必备装置。 400名员工在家办公跟在公司上班一样,除了自己工作,还调动自己的家人随时接听电话,有时候接电话的是老人,有时候接电话是孩子,但他们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好,阿里巴巴。” 结果,被隔离的第一天,仅阿里巴巴中文网站的买卖商机就突破了12500条,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新纪录。
整个非典期间,以“中国供应商”为主的每日新增供求信息比上一年同期迅猛增长3~5倍。 公司业绩并没有瘫痪,反而出现了逆势增长,不仅让刚成长起来的阿里巴巴度过了又一个大难关,还让阿里人史无前例的团结,为日后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电影艺术大师查理·卓别林所说: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来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
03
没有用
曾有个大学生,问得到“五分钟商学院”的刘润老师:“润总,我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但是它跟我的专业和兴趣都没多大关系,学了也不知道有没有用,而且还会占用我很长时间,所以我到底要不要去学呢?” 刘润老师回复说:一定要学。 为什么刘润老师会这样回答?这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1997年,刘润老师读大三,专业是数学,他最感兴趣的是计算机。 当时,有一家广告公司当时正在招实习生,他就去应聘了,进公司后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平面设计。 很多人做的工作如果不是自己的专业,也不是自己的兴趣点,就觉得是浪费时间,但他并从不这么认为。 那会正是晚报最鼎盛的时期,很多商家登广告都会选择在报纸做“通栏”,因为便宜,曝光一天只用2万。 实习一段时间后,他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本能力。虽然他也不知道以后这会带给他什么帮助,但做得还挺高兴,因为他喜欢设计一样东西的感觉。 之后,他还接触了广告公司的销售业务和市场业务,最大的活动是给诺基亚推广8110滑盖手机做推广,三四个大型活动下来,他学会了如何“吸引别人的眼球”。 虽然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用,但他特别享受,因为他喜欢销售一样东西的感觉。 大四毕业后,大家都会忙着写简历找工作。
现在的简历讲究“薄”,而当时的简历以“厚”为美。 当时所有人的简历都使用A4纸打印,因为他在广告公司实习过,知道有一种Letter纸比A4略宽一点、略短一点。 于是,他利用所学的设计技巧,做了一本彩色的精致小册子,Letter纸对折,中脊装订。 他很清楚,一场聘会下来,热门岗位的HR会收到几百份简历,堆起来就像一座小山,而且他们通常都会从最上面一份开始看。 他的简历尺寸比别人的简历要宽一点,放在一堆简历会显得不太协调,很容易让HR第一时间注意到。
HR把简历抽出来就会发现简历是彩色的,出于好奇心,大部分人会翻开看一眼,这样他精心陈述的特长和经历就呈现在HR眼前了。
刘润老师当时一共投出2份简历,两次都获得了面试机会,并得到了两份Offer,然后在挑选了一家去上班。 他在广告公司实习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居然可以将学到的东西用在做简历和找工作上。 有些东西看似今天没用,未来也许会有大用。 只关注眼前的实用性,会限制你的眼界,而一个人的眼界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太麻烦,不可能,没有用。
看完这篇文章,你可以内观自己,是不是遇事经常有这三种态度,如果有那要尽可能的改正,你也可以外观他人,看看身边那些优秀的人,朋友或者同事、领导,看看他们遇事是不是都是更积极的态度。
表面是这是简简单单的三句话,但每一句话都代表的是一种心态,积极的心态产生积极的结果,糟糕的心态产生糟糕的结果,人和人的层次不是一天拉开的,而是藏在每一天里,潜移默化的指引着你前进的方向,你是什么态度,就终将成为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