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围绕“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5个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现予以简单总结和延伸思考如下:
1、 周一( 5月27日)的主题是“培训课程体系怎样才更合理”。培训课程体系需要与企业发展阶段及企业实际需求相一致,这样设置的课程体系才更合理,没必要与大企业相比而求多求全,只要是适合的就是合理的,这个适合,其实就是:经过培训实践,能够提高员工思想素养、对公司忠诚度、业务技能等,能切实提高工作业绩。
2、 周二( 5月28日)的主题是“如何合理选择培训课程的授课形式”。我认为,培训采取怎么的授课形式,与受训者能力水平、受训者授受能力、讲师授课能力、培训内容等相适合,最终培训效果才会更好,讲解、案例、拓展、沙盘、实战、视频、电教、自学等形式各有优劣,若仅使用某种方式效果也是有限的,而应多种方式灵活使用。
3、 周三( 5月29日)的主题是“如何设计HR部门新同事的岗前培训课程”。HR部门新同事入职,考虑到今后既是同事,在工作中又有不少工作需要相互帮助、协调,理应“另外照顾”,可将岗前培训课程设计得更加人性化,如:在与其他入职员工通用课程下,增加亲自带领视察厂区、认识其他部门同事、相互学习式的探讨(以HR各大模块为主)等,切不过认为“可能是我潜在的工作竞争对手”而给予“下马威”,应宽宏大量,给予新同事更多关怀,你给他一张笑脸,他定会还你一个微笑。
4、 周四( 5月30日)的主题是“如何合理签订培训服务期协议”。企业付费送员工委外培训,依法是可以签订培训服务期协议的,我认为,要使该协议自始至终得到较好的执行,应当做好送外员工选择(稳定性、培养潜质)、送外培训协议交流、协议签订、培训跟踪、培训后交流、意外情形处理等工作,做到守法、沟通这两大注意事项。
5、 周五 (5月31日)的主题是“根据讲师来定课程,还是根据课程来选讲师”。人无完人,讲师也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不可能各方面都精深;课程也一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受训者,需要经历、性格、特长与之相适应的讲师来讲授,最终的培训效果才会更好一些。根据经验来看,对讲师进行必要的背景调查及视频讲授资料进行了解后,基本较容易把握讲师的特长,而如果根据课程的特点来选择讲师可能就需要拥有众多的讲师资料。当然,讲师与课程的选择还需要看公司对费用的承受能力、企业喜欢什么样的风格来决定。
6、 三点延伸想法:马拉松式的培训讨论本周暂告段落,回想几周来的密集打卡回复与分享,不竟感叹如下:
(1) 主动提升最重要。不管是入职培训、在职培训、送外培训,还是课程设计、讲师建设,还是培训方式、讲授技巧等,如果不是受训者主观意愿提升某个知识、技能,而一味靠外力给予灌输式的培训,即使有较完善的奖惩办法,收到的培训效果也可想而知。比如:大家熟悉的国考、自考,相对一般公司的培训,受训者最终的成绩提升或结果差别不小吧。所以,如何大力鼓励员工尽力通过自学提升才是上策啊,公司只需设置员工不同层级需要达到的能力标准及按期考核即可。
(2) 领导重视是关键。即使公司有健全的培训管理办法,如果公司各级领导带头破坏(如:培训迟到、漠不关心、培训后不跟踪、对培训违纪行为纵容、对培训出色员工不奖励不表扬等),那培训也只能是空谈,全公司都来看HR部门的笑话,殊不知:领导的执行力与公司的破坏力成反比啊。
(3) 培训工作需坚持。不少企业领导对培训工作不重视、少参与、少投入,认为培训工作应当是HR部门自己的事,认为培训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或者认为员工素质提高是员工自己个人的事,企业只管使用合格的人,殊不知: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文化、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员工素质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任何2家企业不可能使用完全一样要求的员工,企业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对员工会做出不同的素质要求,然而这些不同的素质要求只能通过企业本身的培训教育才可能让员工掌握,从而成为员工素质的一部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员工要成为企业的有用之人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过程,如果没有耐心,想在人才成长道路上走捷径,只能是“痴人说梦”,不切实际。